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3.4----3.10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3.18----3.24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3.25----3.31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4.1----4.7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4.8----4.11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4.22----4.28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4.29----5.4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5.6----5.12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5.13----5.19磁生电(2)
第13周5.20----5.26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6.3----6.9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6.10----6.16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6.17----6.23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6.24----6.26复习和总结(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此处隐藏18566个字……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一、教学目标
1.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胸口碎大石
提出问题:为什么表演者受到大锤重击后,石头碎成两半,人却毫发无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压力的概念。
教师提问(结合旧知):对导入中的表演者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以往所学力学知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压力呢?
教师讲解:明确压力的概念、方向以及产生条件,同时明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模块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结合实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压力,他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有关吗?
让一名学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导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还与接触面积有关。
小组讨论:4人一组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①:实验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实验方法。
问题②:如何能明显的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设立对照实验,利用海绵当做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同桌间讨论导入时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模块3】压强。
教师提问(直接提问):物理学中如何表示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用力与接触面积的比值表示这种作用效果,介绍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等。
举例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组合作,根据网格纸中画出脚与地的接触面积和自己的体重,估算站立时自己对地面的压强的具体数值,研究并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观察生活中指甲刀,斧头等工具,如何改变压强大小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