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的净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显隐促成”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假设,自己动手去探索,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告诉,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
指导思想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自然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方法。
2、过和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用硬水软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六、教学准备
1、仪器药品: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肥皂水、浑浊水、井水和纯净水。
2、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水有哪些物理性质?观察一下讲台上的两瓶水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能把浑浊的污水变成澄清透明的水啊?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那么如何把水库和河流中的水净化为我们家里的自来水?
[投影讲解]自来水厂净化过程,重点讲解明矾的净水原理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投影]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取水 → 沉淀→ 过滤 → 吸附→ 消毒→ 配水
齐答水的物理性质。
回答:一瓶浑浊,一瓶澄清透明。
听讲、思考。观看投影,并记录。
复习旧课,利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知识,引入水的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如何把浑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
【演示过滤实验】
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教师的操作步骤以及玻璃棒使用的几种作用。投影“一贴二低三靠”的具体内容。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观察,先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第一次使用是引流;第二次是搅拌;第三次是防止液体飞溅。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问:现在很多家庭中用的饮水机中就有净化水的装置,,哪位同学仔细观察过净水装置?
拓展提问:我们在野外野炊时,没有清水了,只有浑浊水,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水变成清水呢?
看书P56图3—18,自由回答。思考,讨论,回答:可用空饮料瓶、小卵石、沙、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提问:水壶经常盛开水为什么会产生水垢?
[解释]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水垢,说明水厂净化后的水(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不是纯水。水垢产生的原因是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生成沉淀(水垢)。
提问:1、什么叫硬水?2、什么叫软水?。
[过渡]水有软硬之分,我们如何通过实验加以区分呢?
【演示实验】
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思索,看书齐回答。
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回答:井水中的泡沫少,纯净水中泡沫多。总结: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思考,回答:浪费洗涤剂;浪费燃料;使一些器具节水垢;造成安全事故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树立安全意识。
[解释]硬水有很大危害,如果我们除区硬水中钙和镁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投影如下两幅图并介绍装置仪器名称和操作过程。
观看,蒸馏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结本节课内容,并要求课后完成课本家庭小实验。
齐答。
巩固本节知识。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2、过滤的要决:“一贴二低三靠” 。
3、硬水:
4、软水:
5、硬水和软水区别方法:
6、硬水的危害:
7、常用的硬水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21、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如果不能,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得到我们饮用的自来水
学生回答:”可直接饮用的有 ……此处隐藏3808个字……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想一想: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那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要除去水中的下列杂质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⑴水中的泥沙:。
(2)水中的有色有味物质:。
3.要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后的残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有以下几步操作可供选择,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蒸发溶液;②过滤;③溶解;④水洗;⑤烘干;
A.③②④① B.③②⑤④ C.③②④⑤ D.③②①④
4.我们的饮用水是由河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则家庭饮用水的正确净化过程是( )
A.河水→过滤→加氯气→加明矾→沉淀→净水
B.河水→加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C.河水→加明矾→加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D.河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净水
课外作业:制作《净水器》
想一想:鲁滨逊利用自制的过滤柱过滤泥水,然后把已经过滤的水煮沸。
鲁滨逊制取的水可以喝吗?
讲解:大部分微生物都在煮沸時被杀死,但还有可溶杂质,可能对人有害。生活中的问题:
1、用有些地区的井水、河水或泉水洗衣服,放很多肥皂粉,衣服仍洗不干净?
2、用井水、泉水烧水时,常有水垢?
3、什么是硬水,如何检验?
4、硬水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5、如何把硬水变为软水。
硬水和软水
硬水和软水的定义:
硬水的危害:
⑴生活中的危害:长期饮硬水有害人体健康;洗衣洗不净。
⑵生产中的危害:锅炉烧水,水垢过多浪费燃料,引起爆炸。
3、硬水和软水的检验:
①肥皂水法;
②蒸发法。
4、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得到蒸馏水以降低水的硬度,
③在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
5、蒸馏
看图:蒸馏的操作方法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板书设计:一、水的净化常用方法
1、静置沉淀法:简单除去水中沉淀。
2、吸附沉淀法:除去水中悬浮物及沉淀
3、过滤法:较好除去水中不溶杂质。
4、蒸馏法:较好除去水中可溶杂质。
二、硬水与软水
1、定义:硬水——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比较多的水。软水——不含或含钙、镁化合物比较少的水。
2、区别方法:肥皂水法、蒸发法
3、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离子交换等
练一练:
1、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
A.酒精和水;B.食盐和泥沙;C.食盐水;D.铁粉和铜粉;
2、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A.沉淀;B.过滤;C.吸附;D.蒸馏;
3、下列方法能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是( )
A.观察颜色;B.加入明矾;
C.溶解食盐;D.加入肥皂水;
4、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水和二氧化锰;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D、泥沙和食盐水;
5、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A、沉淀;B、蒸馏;C、吸附;D、过滤;
6、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A、沉淀;B、消毒;C、过滤;D、蒸馏;
7、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静置;B、吸附;C、过滤;D、蒸馏;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5一、用明矾对浑浊水进行吸附沉淀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在,取来的天然浑浊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矾搅拌后,往往无法出现絮凝现象;如果,用自来水加泥土“自制”浑水,加明矾后搅拌,就更难观察到絮凝现象。
孩儿时代,常见外祖母在雨后浑浊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许明矾后,搅拌片刻,水中絮凝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酸雨?用pH试纸对上述两种液体进行测试结果,pH均小于5。查阅资料得知,明矾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淀的作用。真是水体的酸化,使得明矾失去了作用。
于是,向上述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液体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矾,搅拌片刻后,絮凝现象出现了,而且十分明显。
二、本课题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和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乡之水是如何流进校园的?——水净化的调查与分析”
1.课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从本单元开始时,作出如下布置:
⑴以家庭有电脑并能在家长指导下上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三个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分别负责收集我国、江苏省的水源质量资料;南京市、溧水县的水源质量资料;饮用水的净化处理资料。
⑵以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学生为中心,成立参观采访自来水厂小组。
⑶以家住自来水厂主要水源——东屏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水源水质状况调查小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本县最大水域水质状况及自然净化水方式的调查小组。
⑸其余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调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质及用水状况。
上述⑵~⑸组,每个小组的活动或有老师参与,或安排有关家长带队开展活动,要求各小组均需带回采集的水样。
各组依据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以水质或净化水为中心写出简明扼要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要有体现水发生变化的内容。在上课前将各组的调查报告公布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2.课前交流活动:组织交流与实验探究
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饮用水必须净化。下列是部分活动剪影。
⑴本地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及水源地水质:(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区内流淌着的被严重污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围的几种水源及天然净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图片下的解说词都是学生标注上的,每张图片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生动精彩的汇报中,大家不仅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自然界水源的保护,就会造成水源水质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于达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所以,现代人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净化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