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7:29:59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

今天第一节课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虽然课前设计,自认为已经很详细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感觉到有不妥之处。

  1、导入的重新设计

《我的母亲》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并且带领同学们一起诵读一句关于母爱的名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到学生缺少责任感和对父母社会的感恩的心,上课学习积极性差,而且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所以,就布置学生让他们回家后好好的看看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想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的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意识到这样的导入,游离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所以就改成了引导学生一起读单元提示,领悟到本单元第一课是《藤野先生》到这第二课的《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的文章,而回忆性的文章应该如何学习,回忆性文章中内容的如何计和安排,这样的一个总结加上引导,带学生开始学习第二课《我的母亲》,明确回忆性的文章应该选择以往的难以忘怀的事情,表现被回忆者的思想感情和品行,观察角度多是当年的视角,不是单纯的对被回忆者的评价,重点写的是难以忘怀的典型事例,让读者自己体会感悟。本课《我的母亲》语言平实,选取了作者童年少年的视角来写,选取了母亲的几件令其难忘的事情,表现母亲的品行。这个重新设计的导入,似乎长了些,但是与课文学习紧密相关。

2、课文学习要深入

《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参设计的,基本上解决了教参上出现的所有的难点重点,包括课后的练习题。但是这样一个泛泛的学习,缺少深入的研究,如何把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呢?有关母亲的事情都找出,并且分析了母亲的品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写与母亲有关的事情时,要写上一件表现母亲有刚气的事情呢?问题就在于这里作者要表现的是,母亲并不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人,性子绵软的人,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后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团结团圆,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时一样,其实母亲所有的忍让和忍耐包括对作者严格的教育都是源于对丈夫的深沉的爱,这种爱都发展到崇拜的程度,所以她希望,虽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儿子在她的教育下成为了像他老子一样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们能如同以前的一样的生活,她严格教子,她宽厚待她那些非亲生的孩子。忍让是因为爱,严格也是因为爱,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充满了爱的母亲。这样的一个深入研究,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了母亲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么,才可以真正的了解母亲的品行,她的善良、宽厚,仁慈和崇高。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当时备课太草率,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是需要耐心而细致的,备课更是如此。

  3、在教学设计上,学生活动还是太少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效果才会更好,这节课,如果加上更多的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如学生在课上完成《能力训练》,能把课文多读几遍,思考问题的时候,能真正的动脑动口……

学生自有学生本身的特点,有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的全心全意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让学生走上学习的正途上来。所谓的教无止境是也。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2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其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因此,本课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体会、理解、感悟母爱亲情,本教案把“领悟至爱亲情”确定为第一教学要求,把“分析四件事例把握母亲形象”和“截取法的应用”确定为第二、第三点教学要求,基于新课改精神,我尽量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不放弃字词,文学常识等基本知识,也兼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更要突出母爱与爱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概括母亲形象,学会截取法;

②体会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感悟的理解。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抓住重点,按照导入母亲——感知母亲——研读母亲——探究母亲——理解母亲,顺利地引导学生品析母亲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整节课堂,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多媒体制作讲究实效,不摆花架子,不代替学生的阅读,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在讲授这节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课上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思维,去体会、理解、感悟、反思,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设计了粗读、细读、精读、联读的阅读活动。旨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由教师包办。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为师者切实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上课前能主动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而减少课堂上阅读的时间,效果会更好,我想以后的工作中,真的应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3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在学生的回答上,我没有为了让课堂进展的顺利而刻意地去挑选好学生,而是把中下等学生作为重点,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再让好一点的学生去补充。这样既照顾了差学生,又兼顾了课堂。

因而,课堂上我表现的也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生的自主性的培养等,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去做。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4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课不新就不要拿出来。”是的,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的课有什么必要给人看呢?反思我的课 ……此处隐藏5516个字……种不好,我就说琳的种种好,从言谈中我觉得她妈妈是爱琳的,下课铃已响,我有些烦燥地打断了菲的发言,布置了作业。

下课了,但我觉得这一课书的教学对12班而言不能说结束了。对于课堂意外,我处理伧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备学生(尤其是特殊的学生,如对母爱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时备得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形估计不足。如果我在琳说我妈妈不爱我时,顺势问你觉得妈妈怎样做才是真的爱你?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母亲,因为性格素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爱的全部。作为儿女,不能认为享受母爱是理所当然的,而应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谢母亲的事。这样处理效果会更理想。结合12班实际,我增加了一课时(一从不同的母爱方式,多角度看母爱;二交流亲情作业;三佳作欣赏《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3

汲取《藤野先生》一课的教训,我在上《我的母亲》一课前仔细的分析了这一课的特点:《我的母亲》一课在感情上可以说是《藤野先生》的延伸,在写法上都是借助两三件相关的事来刻画人物,同时正面侧面相结合。不同的是《我的母亲》这一课很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这一课我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式,再阅读中兼有写作。第一课节时我先让学生读完课文并按以下要求写作:借助两三件相关的事来刻画人物,同时正面侧面相结合(可参照课文从学习、做人即为人处世方面去写)以《我的--》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第二课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篇朱德的《我的母亲》,把学生习作,课文和朱德的《我的母亲》三篇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理想以及文本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彻悟。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这样的课充实,能学到真本领。从这一课我也懂得语文教学已经不在是守着一本课本纵横天下的时代,课前课后我们要准备的有很多很多。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4

《我的母亲》课后反思湖州四中沈旦在12位选手中,我想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不仅自己上了课,而且因为是第一个上课就有了静心听11位同伴课的心情和时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怎样的课称得上好课?”“我的这堂课与他们的距离在哪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反思一:王曜君老师的话好像是说给我听的。从教有7个年头了,“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这句话也听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这堂不算成功的课之后,王特的这一句“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反复地回顾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最大的遗憾是:华茂如此优秀的学生竟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展现他们的才华。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没有你(学生),只有它(教案)”。

我想就两个片断谈谈这份遗憾:

片断(一),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

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就一下子把母亲的性格全说出来了,当时我的心里就一惊,接下去怎么办?情急之中就随便敷衍了一句让他坐下了,为了让课堂能沿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便请了另一位学生谈母亲一方面的性格,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发现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讨论中他很少举手。这应该是一位语文素养很高的学生,但是正是我的“无视”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可能也打击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

片断(二),在进行“用文中5—7段的相关内容仿照例句,说出胡适的心声。”

这一环节时,站起来两个学生都用8—12段的内容来回答,很明显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然而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间,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进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带过,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也错失了让课堂呈现精彩的机会。以上的两个片断留给我深深的遗憾,这不仅说明我教学机智的薄弱,更说明我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把学生装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终考虑和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进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的兴趣,也一定会呈现活跃而生动的课堂生命力。

反思二:曾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课不新就不要拿出来。”是的,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的课有什么必要给人看呢?反思我的课确有独特之处,但与几位优秀者相比,真的很难说出一个“新”字来。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围绕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其次,主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深度。整堂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做人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显然这两个问题形式的区分度不够,难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对第二部分的品读也就达不到一个高潮。然而,在这堂课整个准备过程中始终找不到一个最佳的主问题,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

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

我教完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感想较多。

首先,课文的主题非常贴近学生实际。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诚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每个学生对母爱的感受尽管不同,但这一血浓于水的人间最爱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则是无价之宝。

其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在上课前,我让学生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母亲的性格:有说温柔善良的;有说焦躁泼辣的;有说任劳任怨的;也有说没有主见的……学生众说纷纭,引得大家捧腹大笑。然后,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以感知文意,进而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文中的母亲性格。由于有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家分析胡适母亲的性格时绝大多数同学显得得心应手。

最后,我在总结语中这样说道:“如果我学得了不拿别人一针一线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丁点诚实守信的好品德,如果我能理解人,尊重人——我都得感谢我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慈母。”看着同学们伸颈、侧目进而微笑的神情,不言而喻,大家的心田都被深深的母爱所滋润了。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