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 教学内容: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秋天到了,葡萄园的葡萄熟了,一串串紫滢滢的葡萄挂满了枝条。多么诱人呀!(课件出示情境图)
2、问题博士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提问题最多的同学将成为今天的“问题小博士”。
3、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后指名学生说。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左边有138棵葡萄,右边有354棵葡萄,一共有多少棵葡萄?
(2)绿色葡萄收了74箱,紫色葡萄收了265箱,一共收了多少箱葡萄?
(3)左边有138棵葡萄,右边有354棵葡萄,左边的比右边的少多少棵?
(4)绿色葡萄收了74箱,紫色葡萄收了265箱,紫色葡萄比绿色葡萄多收了多少箱?
(5)两种葡萄一共种了多少棵?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意识。]
二、解决问题 培养能力
1、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比一比谁想得最多,说得最全。
(1)独立思考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2)组内交流
提出要求:交流时要注意交流的顺序,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组长做好总结,准备参加全班的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全班交流
每一小组的代表在班内谈自己小组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引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顾,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也为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另外,通过小组合作给予全体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弥补大班级教学中交流面小的不足。在活动前提出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的能力,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2、谈话: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现在一定很想解决这些问题了(指黑板上的问题),请选择你喜欢的问题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把自己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2)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检测能力。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注意创设情境,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拓展延伸 巩固成果
(课件出示练习题)
1、上下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先估一估再计算出来。
308 184 128 216 392
631 782 602 371 416
和:
差:
[设计意图: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估算过程,然后进行具体的计算。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三位数加减法不同算法的掌握程度。]
2、一个箱子里有145瓶矿泉水,另一个箱子里有258瓶矿泉水。420个学生,每人1瓶,够吗?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谈话:假如你是学校的体育部长,你在安排全校的体育活动中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和同位交流。(给出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学校体育器材数量)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多元评价 归纳总结
1、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如何?有何感想?你认为哪几个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并评一评小组中其他同学的表现。
2、小结
谈话: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得满意或者不够满意呢?(学生自我评价)希望我们收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少。
[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内自评、互评,使全体同学都有了说的机会。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成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学会评价他人。]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
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 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四、作业布置:第5题后面的两行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第7题。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难点:
较快地进行试商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展标
二、组织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840÷70 27×4 960÷4 36×5
24×3 720÷60 18×5 320÷20
650÷50 46×2 42÷3 25×7
2、( )里最大能填几?
46× ( )<378 74× ( ) <310
27 × ( )<132 69× ( ) <512
83 × ( )<442 35× ( ) <284
(1)你是怎样想的?
(二)强化练习
1、计算
992÷16 8457÷51 6216÷28
315÷45 1472÷32 2298÷39
(1)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
(3)集体评议,校正。
2、分组练习
133 1846
171 ÷19 2132
684 3528 ÷26
228 8086
提问:若两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若三位数除四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三)综合练习
1、判断
9 46 212
42)431 28)1288 34)8208
378 112 68
53 168 40
168 34
0 68
68
2、想一想;
( )÷34= 48……26
( )÷29= 51……14
三、全课
1、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知识?
2、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